技术文章

articles

当前位置:首页  /  技术文章  /  COD检测仪原理全解析:化学法VS物理法,哪种更精准?

COD检测仪原理全解析:化学法VS物理法,哪种更精准?

更新时间:2025-07-29

浏览次数:39

化学需氧量(COD)是评估水体有机污染程度的核心指标,其检测原理主要分为化学法和物理法两大类,两者在精准度、适用场景及操作便捷性上各有优劣。

化学法:以重铬酸钾氧化为核心
化学法通过强氧化剂(如重铬酸钾)在强酸、高温条件下氧化水样中的有机物,剩余氧化剂通过滴定或比色法测定吸光度变化,进而换算为COD值。例如,在165℃下,过量重铬酸钾将有机物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,剩余量通过600nm波长下三价铬(Cr³⁺)的吸光度计算,或采用440nm波长下六价铬(Cr⁶⁺)与三价铬的总吸光度差值换算。此方法覆盖范围广(15-1000mg/L),测量重复性误差≤1.5%,是实验室和工业场景的“黄金标准"。但其需使用含重金属的化学试剂,可能造成二次污染,且操作耗时(10-20分钟),对高氯废水需添加屏蔽剂(如硫酸汞)。

物理法:紫外吸收法(UV法)的革新
物理法基于有机物对254nm紫外光的吸收特性,通过吸光度与COD浓度的线性关系直接换算结果。此方法无需化学试剂,无二次污染,响应时间仅几十秒,且不受氯离子干扰,适用于饮用水、地表水等低污染水体的快速筛查。但其局限性在于:对乙醇、有机酸等无紫外吸光性的物质不敏感,且水体色度、浊度可能干扰测量结果,需定期校准模型。

精准度对比与选择建议
若追求高精度和广泛适用性,尤其适用于高污染工业废水及需严格合规的检测场景;若检测无色透明水体且需快速筛查,UV法可提供高效、经济的解决方案。实际应用中,可结合两者优势:例如,用UV法进行现场初筛,再用化学法复核关键数据,以兼顾效率与准确性。



分享到

扫码加微信

Baidu
map